Vol.244|旅行嘚吧嘚:穿越兴安岭|嘉宾:孟庆延

第244期|旅行杂谈:穿越大兴安岭|嘉宾:孟庆延

东腔西调

2025-10-17

1 小时 12 分钟

单集简介 ...

当一位鄂温克族讲解员从她的斜挎包里不断掏出驯鹿的铃、狩猎的小刀,指着博物馆墙上的照片说“这是我姥姥”“这是我二舅”时,我们突然意识到:整个大兴安岭,都是她的家。从黑河到莫力达瓦旗,穿过鄂伦春旗、根河与额尔古纳,最终抵达海拉尔,在这场横贯大兴安岭的研学旅行中,主播何必老师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的孟庆延老师带着或好或坏的“刻板印象”出发,看到的却远不止中国最美的秋天,东北以一种极其鲜活的方式,展现了它与众不同的生活逻辑——一个"部落社会",一个"季节性城市",在现代化浪潮中"领先20年"。在这里,孟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观察:东北的底色,是一个超越于单纯的血缘、超越于私有的家庭观念之上的一个小的共同体。而这种逻辑,可能不仅属于东北,也属于整个大东北亚。欢迎收听本期「旅行嘚吧嘚」,和何必、孟庆延一起,聊聊那些打破或加深我们“刻板印象”的东北故事。【收听指南】02:10 对东北的刻板形象:乡村的小品、工业的城市06:10 对东北人的刻板印象:押韵、幽默、“懒惰”?10:55 东北有很多城市,都是典型的季节性城市16:26 东北的“糙”,是把自己生活的日常外化了20:45 度假为了放松,但旅行是为了看世界27:03 东北小众旅行路线——博物馆巡礼30:14 萨满文化博物馆:所谓信仰,其实是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32:26 冰封嫩江,可以直接改写讷河、莫旗的地理边界 34:15 瑷珲历史陈列馆:从自然,到人文35:28 驯鹿文化博物馆:对鄂温克狩猎民族来说,整个大兴安岭就是家41:12 拓跋鲜卑博物馆:人本身才是历史的载体46:08 新的视角:作为“部落社会”的东北51:25 从东北回望,东部中国有哪些社会性格?56:47 “部落”的底色,从大东北亚一直延伸至东北1:03:49 看世界后的回归:敖鲁古雅的年轻创业者【工具箱】01 《努尔人》(The Nuer)是由英国人类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所著的民族志研究著作。作者埃文思-普里查德(E.E. Evans-Prichard),英国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功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对一个没有类似于西方国家制度的非洲部落的田野研究,对规范了一代人类学者从事社会和文化研究的工作范式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即在一个没有国家和政府统治的部落中,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02 本期播客中提到的博物馆:瑷珲历史陈列馆(原名“瑷珲历史博物馆”)、萨满文化博物馆、鄂伦春博物馆、拓跋鲜卑历史博物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03 “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或“撮罗昂库”,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撮罗”是“尖”、“昂库”是“窝棚”,这是赫哲人的叫法;“斜仁”是“木杆”,“柱”是“屋子”,这是鄂伦春、鄂温克人的叫法。把两种名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这正是“撮罗子”最主要的特征。 04 行程照片分享(拍摄:爱道思) 【出行预告】 11月13日-11月22日,与施展、许小亮两位学者一起踏上中亚这片土地,将脚步嵌入历史,从塔什干启程,穿越希瓦的遗风、布哈拉的智慧、撒马尔罕的荣光,沿着这些碎片连缀成线的线索,体会中亚在世界历史中的“枢纽”角色。更多内容请搜索查看:《学术考察 | 永恒的撒马尔罕:欧亚文明的枢纽》 【相关往期】 Vol.240|东北不再“隐身”:当传统行业开始探寻现代化的未来|嘉宾:施展 直播回放|施展×孟庆延×何必:东北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Vol.221|旅行嘚吧嘚:沈是沈阳的沈,阳是沈阳的阳|嘉宾:孟庆延 Vol.201|旅行嘚吧嘚:黑龙江,哈尔滨与横道河子的反差萌|嘉宾:孟庆延 串台·日谈公园|江湖丛谈:东北,没有“社会”只剩“黑”|何必×小伙子 Vol.160|从东北小品到武侠小说,聊聊中国历史上的江湖与侠客|江湖丛谈 Vol.81|东北文艺复兴,失落、潦草、先一步看透生活 【关于我们】 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爱道思)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三联中读、虎嗅、B站等各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 公众号:东腔西调 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0(备注「播客」) 商务合作:media@eidos.wiki
更多

单集文稿 ...

该单集暂无文稿,联系我们制作?